余霏霏:新加坡国立大学(2009年春季学期)

余霏霏  
  飞机准备着陆时已经接近夜里十点,六个小时的飞行令人感到身体的沉重难以负荷。拉起遮光板的瞬间,海面上沉浮的光影疏忽跃升。星罗棋布的岛屿和船舶,黑色的海面和湛蓝的天幕,如同漂泊于宇宙中的星系。狮城便以幻境般的姿态,欢迎了我们的停泊。

  热带的清晨便已日光倾城,午后常有不期而至的暴雨,高大茂盛的雨林植物覆盖了或宽或窄的街道。新加坡国立大学yh1122银河国际远离大学本部校区,坐落于武吉知马山(Bukit Timah),倚靠着新加坡植物园,颇有绝世而独立的意蕴。学院里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都承载着一段记忆,书店里醒目的位置上一直摆着老校友们集结出版的与树有关的往事。

  来到新加坡的第一天是忙碌和混乱的,在自己的住宅小区内迷路,坐上好几趟反方向的巴士……幸而国立大学的教务部在对外交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,各项手续的办理流程亦已成熟,一天之内我们便办妥了入学手续,并在ALSA NUS的同学的带领下熟悉了校园环境。对于即将开始的新学期,感到了久违的期待。

  领到第一周的课程阅读材料时,不由得感到一丝泄气:每门课都有上百页的材料,也许多于过去一整个月的阅读量,而且这些仅仅是必读材料,意即仅提供关于本堂课程的基本信息。生活中不常接触的法律专业英语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,想要读完所有的材料便更加遥遥无期。

  上课时教授们假设学生已经通读过所有的材料,除了有时请同学概括某段材料核心内容,一般不会专注于阅读材料中的内容,而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就材料进行讨论和拓展。因此,课程内容有时会显得较为随意,教授会随时根据学生研讨中关注点的变化来调整当下讲授的内容。事实上,无论是对法律条文还是对社会现实,我们进行解读的角度本身便是多元的,教授并不期待通过讨论得出整齐划一的“正确”理解,相比学生讨论的主持人或引导者,他们更是积极的参与者。

  交流期间,恰逢新加坡最高法院开放日。提到最高法院,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严肃、庄重等词语。尤其在新加坡,法官是备受社会各界尊敬的职业。但是在开放日这天,最高法院俨然成为了一场嘉年华般的游园会。法院外遍布冰激凌车和各式点心摊位,法院内通过电影、展览等方式介绍着最高法院的发展历程。新加坡市民和国际游客在入口处排起长队,期待着一亲最高法院之芳泽。在开放日这天,最高法院不再是神秘和凝重的,而是敞开胸怀,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成为自己的座上宾。这样的亲切和坦诚,亦是我未曾领略的。

  三个半月的交流生活倏忽而逝。经历了presentations和论文的重重考验,这个学期终于画上了也许并不算圆满的句号。有惊喜亦有遗憾,带上回忆这幅有色眼镜,即使曾经感到辛苦的时刻,此时也能报以会意的笑容。

  谨以这篇短文纪念在狮城的短暂停泊,作为抵达下一站之前的寄语。